地位决定作用,在现阶段及其有必要论述清楚这个问题。这是我们判断这个新生事物是非的基本标准。
一、 起源上的异化:
劳务派遣带给与我们最大的认识冲击在于“劳动关系的非标准化”。
劳动关系的非标准化过程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以人们不易察觉的速度快速繁衍着:其一,国有企业大量下岗,使原来的国有企业正式员工成为下岗工人,国有企业保留员工身份但没有事实劳动过程,通过劳动关系虚拟化,使下岗职工脱离了国有企业;其二,是让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打破了城乡对立格局,大量的临时劳动关系出现,劳动关系临时化;其三,是让外国投资者先以办事处的方式进入中国考察,进而正式投资,外国办事处只能使用中国人,但其不是该企业雇员,劳动关系异化。
在这三种形式下,劳动关系都出现了“主体的异化”或“主体瑕疵”的问题。在异化与瑕疵中,是“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创造性地填补了需求的空缺。可以说“劳务派遣”是对“标准劳动关系”这一传统思维模式的最完美的创新!也许是我们对创新的不完全的理解,致使劳务派遣地位的尴尬。
但是在这尴尬之后,我们应该这样看待它的积极作用,我理解为四赢:
一是政府赢:解决政府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习惯谈“同工同酬”但我们的政府当务之急是就业问题,而不是同工同酬。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问题。
二是社会赢: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所谓现代服务业应该是现代大生产环境共生的服务产业,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化分工的结果。必然促进产业的升级和社会的进步。
三是企业赢: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需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对于相对事务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基本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分包出去。这也是社会分工的选择。“选择了慧博派遣,就选择了竞争力”。
四是劳动者赢: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的提升和维权保护。
如果我们分析了劳务派遣的积极作用,我们就应该确立它的合法地位。
二、 发展中进化:
“非标准化劳动关系”已成为当代劳动关系的主要发展趋势。国际劳工组织资料显示:“在非洲约有2/3、南亚约有1/2、中东约有1/3、东亚和拉美约有1/4的劳动者自营就业”。进入21世纪,中国日益兴盛的派遣企业在走过了异化的阶段后,开始做“进化”的思考和选择:
(一)着力在行业健康发展上:
“山雨欲来风满楼”,劳务派遣作为《劳动合同法》规制的主要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近年来劳务派遣企业在发展中不尽规范的行为严重刺激了社会,因此,规制劳务派遣企业行为,提升行业发展的整体高度,是直接关系到劳务派遣企业能否持续生存的社会环境问题。
1、除去《劳动合同法》的规制外,作为劳务派遣企业的资质和从业资格也应该按照《劳务派遣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形成一个行业管理的规范,净化行业违规行为,提升行业的整体能力;
2、中国企业作为企业公民的责任和维权意识相对差,随着市场的规范,应建立劳务派遣行业的维权机构,建立劳务派遣行业的自律公约,以提升劳务派遣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维权意识。
(二)着力在企业功能的完善上:
劳务派遣企业由于起源的“异化”,致使其先天不足。在中国大地上派遣的220万员工中,有60%集中在有政府公权资源垄断的“派遣企业”手中,公权资源使企业发展异化,引导企业在发展中去“取巧”,去“寻租”。而不是着力在企业本身的市场功能的完善上。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中国的劳务派遣企业将出现一个必然面对的市场分化:一级市场:为外国资本与中国公权资源的结合,将成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主导力量;另一级市场:以民营化的具有专业实力和核心方法的发展中的非主导力量。无论哪种选择,都需要着力在企业自身市场功能的完善上。
(三)着力在产品价值的提升上:
派遣企业产品物化的表现形式一直以来为派遣企业所不齿,中国标准化劳动关系的思维模式,不能认同劳动力是商品,更不能认同派遣企业经营的员工是派遣企业的产品。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模糊了人们的认识。
派遣企业通常用“优质的服务”来标榜自己,不错,“优质的服务”是企业的竞争力,但充其量只能是相对竞争力,而不是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来自派遣员工本身价值的提升。
派遣企业的产品一定是劳动力本身,因此,劳动力的品质就是派遣企业的产品品质,也就是企业品质。派遣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存续下来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大对产品品质的开发、提升。谁有能力去培养自己产品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谁就能成为未来中国派遣事业中的“万宝胜华”和“阿第克”。